银壶知识
- 戴手工银手镯的好处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 手工银手镯的制作过程
- 银手镯戴久了会有灵性吗?银手镯会认主人吗
- 银手镯的寓意是什么?新华村的银手镯多少钱?
- 戴银手镯有什么好处?戴银手镯需要注意什么?
- 银手镯有什么寓意?银手镯选什么图案寓意好
- 银壶新手必须知道的银壶养护方法
- 新华村寸字号的银手镯多少钱一克?
- 银子才几块钱一克,为何手工银壶那么贵?
- 纯银手镯多少钱一克?足银银手镯多少钱一克?手工银手镯多少钱
- 新华村手艺人打造的手工银壶的独特魅力
- 银子才几块钱一克,为何手工银壶那么贵?
- 绝美手工银壶的独特魅力
- 有人问泡茶用银壶好还是铁壶好?
- 为什么手工银壶手艺人不愿意做泡茶小银壶?
- 为什么银壶有这么多颜色?银壶色泽揭秘
- 手工银壶:开壶 养壶 常见问题答疑
- 为什么用“银壶”煮水的人容易长寿
- 1958年明定陵出土一顶精美凤冠和一把破银壶
- 银壶、铜壶、铁壶的比较
- 选把银壶来泡茶,银壶应该怎么使用与保养?
- 喝茶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有把银壶?
- 中国最贵银壶拍卖TOP10:竟然有九把是日本银壶
- 今年贼便宜的银壶,正是入手的好时机
- 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景泰蓝和田玉冰壶”发布
- 鎏金舞马衔杯银壶为什么能成为国宝级的文物?
- 喝茶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有把银壶?
- 宁夏国宝级文物—波斯鎏金银壶
- 为什么老壶友更偏爱“小银壶”
- 新手小白必看,手工银壶选购指南
- 故宫景泰蓝藏品中蕴含的古代科学
- 景泰蓝手工匠人:传承数百年的技艺
- 景泰蓝的起源及发展:曾被称为“中国第一色”
- 故宫景泰蓝藏品中蕴含的古代技艺
- 钟连盛:景泰蓝是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坚持手工制作景泰蓝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工艺」介绍
- 北京传统技艺——景泰蓝
- 什么是景泰蓝艺术?
- 景泰蓝佳作庆建党百年,珐琅厂精品恭王府开展
- “皇家御用”景泰蓝,如何一步步成为国之重礼
- 景泰蓝制作匠人:一门手艺坚守了40年
- 景泰蓝是如何火遍中国的?
- 非遗工匠——景泰蓝
- 非遗瑰宝景泰蓝的纹样都有哪些涵义
- 景泰蓝秘匣《国色天香》介绍
- 2021新春景泰蓝文化消费体验季来啦
- 风华绝代景泰蓝-景泰蓝价格
- 大厂景泰蓝:从“指尖绝技”到“指尖经济”
- 火中涅槃景泰蓝-国礼景泰蓝
- 丁伟华:要让至尊瑰宝景泰蓝在海南根扎稳
- 如何让你的景泰蓝越放越值钱,如何保养景泰蓝
- 国粹景泰蓝的前世今生
- 新中国的景泰蓝是谁发扬光大的?
- 2020景泰蓝艺术大展在京开幕
- 国家级非遗景泰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
- 清两代的北京景泰蓝
- 景泰蓝,带给大家不一样的风格和装扮
- 明清两代的北京景泰蓝介绍
- 景泰蓝的“匠心”传世之旅
- 景泰蓝:让老百姓享用到实用化传统艺术

六百年的中国珐琅彩发展_景泰蓝的千年历史
明宣德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炉
珐琅,即金属胎珐琅器,是一种集金属制作与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品。它既具备金属贵重、坚固的特点,又具备珐琅釉料晶莹、光滑及适用于装饰的特点。
作为明清帝王朝堂之上唯一的陈设用器,珐琅有着梦幻般的工艺与颜色。金丝缠身的王者之气,使它深受皇家宫廷的钟爱,被摆放在朝堂正殿之上,即便是一经问世便大放异彩的青花瓷也只能偏居侧室,不敢与之争锋。
珐琅的制作一般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釉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掐丝珐琅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由于其在明代景泰年间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又一般多外饰蓝色釉料,故习称景泰蓝,当然它也有饰红、浅绿、深绿、白、葡萄紫、翠蓝等色。
珐琅器的起源
珐琅又称“佛郎”、“拂郎”、“发蓝”,是以矿物质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原料按照特定的比例混合,分别加入各种有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再依照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添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烘烧而成。而追溯掐丝珐琅器的渊源,这种金胎嵌彩、缤纷莹透的精致工艺,却是西方的舶来品。但是从什么时候如何传入的中国,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谜团。
在奥地利的裴狄南德拉姆美术馆,陈列着一个掐丝珐琅盘,这是迄今已发现年代最早并附有纪年铭文的一只掐丝珐琅盘。该盘描绘了亚历山大大帝驾驭天马升天的故事。从其铭文可辨,此盘是距今约九百年前,即公元十二世纪初,由两河流域的阿米德地方制造,且带有典型阿拉伯地域风格。然而更多的文献史实却证明:西亚的两河流域仅是珐琅工艺的第二故乡,其真正的发源地应在东罗马的拜占庭帝国。
掐丝珐琅如意耳纸镇一组
明代初期,曹昭编著的《格古要论》中,同样记载了这一事情。其“窑器论”一文写道:“大食窑,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朗嵌相似……又谓鬼国窑。”
句中“佛朗”一词即是“珐琅”,乃唐宋以来中国对东罗马帝国的称谓。由此也可知掐丝珐琅工艺的确源自东罗马帝国,且有成器于明代以前流入我国。
但此时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那就是文前所提到“大食窑”乃为何物?其记述怎会与珐琅器如此相似?又为何会以“鬼国窑”称之呢?这一切还要从“大食”二字讲起。所谓“大食”,是中国古代对阿拉伯地区穆斯林的泛称。故“大食窑”便是指由阿拉伯传入中国的烧造之器。结合现存元代珐琅器,分析曹昭所记,其“大食窑”亦为珐琅工艺。然而不同之处在于,“大食窑”属“錾(音同“赞”,zàn)胎珐琅”,而曹昭之前知晓的“佛朗嵌”是“掐丝珐琅”。
“掐丝”与“錾胎”是珐琅器胎体纹饰制作的两种不同工艺。“掐丝”即是把用铜丝掐成的花纹轮廓线焊接在较薄的铜胎上,而“錾胎”则是将一厚重的铜胎錾刻出凹陷的纹样以待填釉。
倘若不是仔细对比,两种方法烧出的珐琅成品几乎无异。至于“鬼国窑”之称,实属我国古人对阿拉伯人种高鼻大眼的好奇以及对遥远伊斯兰神秘文明的猜测。
曹昭在此能明确区分出掐丝与錾胎的不同,足见其观察细致入微。但令人遗憾的是,《格古要论》中既没有指明“佛朗嵌”的来历,也没有记录“鬼国窑”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与途径,因此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
经过大量历史文物的比对,中国珐琅工艺的历史始自元代。
据史料记载:公元13世纪下半叶,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其后为了肃清政敌乃蛮部的残余势力,以及消灭西域的强国花剌(lá)子模,便借口花剌子模杀蒙古商队及使者,亲率二十万大军西征。
此次西征,前后历经四十多年,席卷了欧亚大陆。蒙古铁骑势不可当,所经之处生灵涂炭。在野蛮的征战中,只有技术工匠可幸免于难。
蒙古统治者把俘虏的专业技术工匠作为工奴,分别输往后方,专为贵族生产豪华奢侈的日用品。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的金属胎珐琅制品,也自然成为蒙元贵族的重要需求。
在这种形势下,掌握烧造“大食窑”器技艺的阿拉伯工匠也就随之来到中国,并带来了纯正浓艳的珐琅釉料。
蒙元于公元1279年攻克南宋,一统江山,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国土面积极大的元帝国。随着元初水陆交通的开拓,中国人与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的商贸日益频繁。
当时,大都、泉州、广州、杭州等地聚居着来自不同国家且身怀绝技的手工业者,他们毫不保留地传授着本国技艺,并与中国工匠们一同设计创造。至此,珐琅器及其制造工艺最终传入中国。
明万历 御制铜胎掐丝珐琅花卉纹六方盖盒
明代珐琅器的发展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创立的蒙元曾经强极一时,但越是强悍的东西,有时反而更为脆弱。庞大的元帝国建立不足百年便崩塌覆灭,取而代之的是朱元璋的大明王朝。
由于元末的连年战争,使得刚刚兴起的珐琅工艺又日趋衰落。而明朝建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无暇顾及珐琅器的生产,直至宣德年间方得以恢复和发展。现存珐琅器中所属年款最早的就是“宣德年制”。
在此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在宣德朝之前,即洪武、永乐时期,珐琅器亦有烧造且多为御用。只因当时不落纪年款识,而被后人淡忘。
明宣德 御制掐丝珐琅番莲花卉盖盒
到了永乐皇帝之子宣宗执政时期,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开始兴旺,史上称这段时期为“永宣盛世”。
这一时期,珐琅器同其他众多艺术工艺一样,如雨后春笋般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宣德珐琅工艺精良,尤以器形典雅、色彩凝重著称。从其存世的直颈瓶、瓜纹盒、出戟觚(音同“姑”,gū)等器物中不难看出,宣德珐琅器比起元代已毫不逊色,且增添了几分汉文化的儒雅气息,更显尊贵。
能有诸多上乘之作传世,与当时社会正值盛世及宣宗皇帝本人的文化修养有着很大关系。虽然宣宗一朝仅存十年,但历史上我们熟知的“宣德炉、宣德青花瓷、宣德鎏金铜佛”等国家级文物皆出于此时。
而宣德掐丝珐琅器的烧制工艺更是达到明代的顶峰。尽管其后世如景泰、嘉靖、万历时期优秀的珐琅制品仍见大量出世,却也仅是在纹饰与造型上有所增新,在其工艺水平方面均未能及也。
明宣宗的英年谢世,标志着一个盛世的结束。其后任的两位皇帝分别是他的儿子朱祁镇与朱祁钰。
然而,令宣宗未曾料到的是,这两兄弟在随后历经的三个朝代(正统、景泰、天顺)中,竟上演了一场手足相残的政治斗争,并且这场斗争最终的悲剧人物就是“景泰帝”朱祁钰。
明景泰 御制掐丝珐琅缠枝番莲莲蓬纹盒
提起景泰帝或许有人会感到陌生,而说到“景泰蓝”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景泰帝在位仅七年,政绩平庸,其对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也便是他成就了享誉世界的景泰蓝。
景泰蓝即是掐丝珐琅,只因明景泰一朝大兴烧造且通体颜色以蓝为主而得名。之所以说“成就”而不用“造就”,其中尚有隐情。
景泰朝之后的几十年间,虽有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四朝,但掐丝珐琅的烧造均未见纪年款识,所以目前尚不能将其准确断代和考订。
自明世宗嘉靖至神宗万历年间,明代已经开始步入晚期。此时虽然城市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但珐琅器的烧造却不十分景气,鲜有精品问世。
明代万历年间,在中国历史上又一次迎来了艺术品收藏的高潮,上至王公贵族,下到文人雅士无不沉醉于此。当然其中附庸风雅之事想必在所难免。就像此时的御用珐琅器,虽然在烧造数量上明显增多,器形和釉色也比前代有所创新发展,但其日趋繁缛的纹饰却与明末文人简约之风大相径庭,故能算作精品者寥寥。
明宣德 御制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双象耳三足炉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