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壶知识
- 银壶煮水喝,颠覆你的认知
- 女人长期戴手工银手镯,对身体有好处还是坏处?
- 戴手工银手镯的好处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 手工银手镯的制作过程
- 银手镯戴久了会有灵性吗?银手镯会认主人吗
- 银手镯的寓意是什么?新华村的银手镯多少钱?
- 戴银手镯有什么好处?戴银手镯需要注意什么?
- 银手镯有什么寓意?银手镯选什么图案寓意好
- 银壶新手必须知道的银壶养护方法
- 新华村寸字号的银手镯多少钱一克?
- 银子才几块钱一克,为何手工银壶那么贵?
- 纯银手镯多少钱一克?足银银手镯多少钱一克?手工银手镯多少钱
- 新华村手艺人打造的手工银壶的独特魅力
- 银子才几块钱一克,为何手工银壶那么贵?
- 绝美手工银壶的独特魅力
- 有人问泡茶用银壶好还是铁壶好?
- 为什么手工银壶手艺人不愿意做泡茶小银壶?
- 为什么银壶有这么多颜色?银壶色泽揭秘
- 手工银壶:开壶 养壶 常见问题答疑
- 为什么用“银壶”煮水的人容易长寿
- 1958年明定陵出土一顶精美凤冠和一把破银壶
- 银壶、铜壶、铁壶的比较
- 选把银壶来泡茶,银壶应该怎么使用与保养?
- 喝茶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有把银壶?
- 中国最贵银壶拍卖TOP10:竟然有九把是日本银壶
- 今年贼便宜的银壶,正是入手的好时机
- 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景泰蓝和田玉冰壶”发布
- 鎏金舞马衔杯银壶为什么能成为国宝级的文物?
- 喝茶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有把银壶?
- 宁夏国宝级文物—波斯鎏金银壶
- 故宫景泰蓝藏品中蕴含的古代科学
- 景泰蓝手工匠人:传承数百年的技艺
- 景泰蓝的起源及发展:曾被称为“中国第一色”
- 故宫景泰蓝藏品中蕴含的古代技艺
- 钟连盛:景泰蓝是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坚持手工制作景泰蓝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工艺」介绍
- 北京传统技艺——景泰蓝
- 什么是景泰蓝艺术?
- 景泰蓝佳作庆建党百年,珐琅厂精品恭王府开展
- “皇家御用”景泰蓝,如何一步步成为国之重礼
- 景泰蓝制作匠人:一门手艺坚守了40年
- 景泰蓝是如何火遍中国的?
- 非遗工匠——景泰蓝
- 非遗瑰宝景泰蓝的纹样都有哪些涵义
- 景泰蓝秘匣《国色天香》介绍
- 2021新春景泰蓝文化消费体验季来啦
- 风华绝代景泰蓝-景泰蓝价格
- 大厂景泰蓝:从“指尖绝技”到“指尖经济”
- 火中涅槃景泰蓝-国礼景泰蓝
- 丁伟华:要让至尊瑰宝景泰蓝在海南根扎稳
- 如何让你的景泰蓝越放越值钱,如何保养景泰蓝
- 国粹景泰蓝的前世今生
- 新中国的景泰蓝是谁发扬光大的?
- 2020景泰蓝艺术大展在京开幕
- 国家级非遗景泰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
- 清两代的北京景泰蓝
- 景泰蓝,带给大家不一样的风格和装扮
- 明清两代的北京景泰蓝介绍
- 景泰蓝的“匠心”传世之旅
- 景泰蓝:让老百姓享用到实用化传统艺术

新中国国礼景泰蓝—宫廷绝技 帝王专宠 掐丝珐琅工艺
在乾清宫正大光明殿上,到处陈列着珐琅器皿,例如成对的鼎式大炉、太平有象、双鹤等。偏殿案头摆饰的文具、钟表、炉瓶盒、花瓶、帽架,佛堂陈设的七珍八宝等。景泰蓝珐琅器属于皇帝专用,以乾隆四十四年除夕清宫家宴为例,皇帝御宴桌上二三路的冷荤食品均用掐丝珐琅碗盛装,然而陪宴桌上,无论王侯公卿,所用餐具则只能采用各色瓷器及银具了。由此显见,珐琅器皿在正式宴桌上,其象征性的地位远比瓷器及金银器尊贵。
一、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景泰蓝用铜丝作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花纹图案,再将各色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融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进入清代,宫廷成立了造办处,有专门设计制作景泰蓝的作坊,其工艺水平更上一层楼。胎薄,掐丝较细,彩釉比明代鲜艳,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纹饰虽不及明代生动,但镀金部分金水较薄,金色很漂亮。特别是乾隆时期,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皆达到新的高度,景泰蓝也成为宫廷艺术品的代表性品种,与玉雕、牙雕等并称“燕京八绝”之一,为“京作”代表。
二、海内外竞相追逐的天价珍品
有学者进行了考证,发现至少从元代时期开始,就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入了珐琅工艺。初期在南方流传,后传到北京,到明宣德、景泰年间达到艺术高峰。明末清初孙承泽在《天府广记》中记载:“至内造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永乐果园厂之髹器,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精巧远迈前古,四方好事者,亦于市内重价购之。”数百年来,景泰蓝一直是海内外追逐的珍品。
由于鸦片战争之后,久藏深宫的明清景泰蓝多数都已到了海外,拍卖品的高价也往往出现在海外市场上。去年6月,在巴黎佳士得“The Juan Jose Amezaga珐琅器珍藏”拍卖中,一对清乾隆掐丝珐琅胡人像更是以652.8万欧元创下新的世界纪录。著名伦敦古董商埃斯肯纳兹将其收入囊中,随之带起海内外收藏市场上掐丝珐琅器的热潮。
三、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世纪30年代景泰蓝一度发展较为繁荣,北平的专业作坊就达100余家,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但伴随着近代商业的兴衰,民间景泰蓝的制作开始粗糙化。到1949年解放前夕,铜价上涨使得景泰蓝制作成本不断提高,出口的海运费用昂贵,依赖出口的景泰蓝行业奄奄一息,步入低迷,从业人员只剩下6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主导下逐渐恢复景泰蓝技艺,工艺大有提高,造型多样,纹饰品种繁多,数十年间景泰蓝成为我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礼品之一。2006年5月,“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