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壶知识
- 近年来日本银壶很火 国内银壶和日本银壶有什么区别?
- 寸字号手工银壶要泡什么茶合适? 使用银壶泡普洱古树茶好吗?
- 现代的银壶与历史上的银壶有何不同?2019银壶价格多少?
- 一把优质银壶的核心价值在哪里?银壶价格多少?
- 2019北京珐琅厂举办“景泰蓝”贺新春 景泰蓝庙会持续到元宵...
- 2019春晚的银壶价值多少钱?刘谦的魔术银壶想啥来啥的真相太...
- 2019年2月6日白银实时价格-手工银壶价格多少钱一克-万足...
- 掐丝珐琅工艺现代新应用用来打造珐琅表盘
- 银壶收藏新手如何通过细节来挑选一把好的银壶
- 新华村手工银壶价格多少?同样是手工银壶,为什么有价格的区别?
- 2019年1月22日白银实时价格-手工银壶价格多少钱一克-万...
- 什么样的手工银壶值得入手?银壶--泡好茶的顶级享受
- 为什么银壶是“煮茶”的最佳选择-银壶价格多少才合理?
- 2019年1月13日白银实时价格-手工银壶价格多少钱一克-万...
- 景泰蓝手镯价格是多少?哪里可以购买到景泰蓝手镯?
- 景泰蓝大师戴嘉林镶玉凤舞飘香瓶,手工掐丝珐琅值多少钱?
- 大理寸字号的手工银壶的制作工艺怎么样-银壶的价值和银壶的价格...
- 云南大理寸字号手工银壶价格为什么有高有低?手工银壶多少钱一克
- 万足银多少钱一克-2019年1月5日白银实时价格-手工银壶价...
- 万足银多少钱一克-2018年12月30日白银实时价格-手工银...
- 品鉴寸字号银壶:什么样的银壶是好壶?银壶多少钱一克?
- 万足银多少钱一克-2018年12月25日白银实时价格-手工银...
- 手工银壶价格为什么相差那么多?手工银壶多少钱一克
- 万足银多少钱一克-2018年12月20日白银实时价格-万足银...
- 近年来国内外银壶市场概况-银壶价格多少?-国际银价多少?
- 茶艺师为什么独爱银壶-中国银壶市场行情怎么样?手工银壶价格多...
- 万足银多少钱一克-2018年12月13日白银实时价格-万足银...
- 明朝古墓出土一把手工银壶,这把银壶有着怎么样的历史文化
- 云南大理的手工银壶收藏价值高吗?银壶烧水需要多长时间?
- 万足银多少钱一克-2018年12月8日白银实时价格-万足银多...
- 景泰蓝泰斗米振雄:六十载创新景泰蓝作品 终成一代大师
- 收藏景泰蓝需要注意什么?如何鉴别景泰蓝的真假和年代
- 目前现代创新景泰蓝收藏价格怎么样?掐丝珐琅工艺品价格多少
- 2019东融画院举办国家级非遗景泰蓝-掐丝珐琅唐卡主题展
- 非遗国礼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如何自学?掐丝珐琅有学习班吗?
- 掐丝珐琅基业长青杯是不是借用了用景泰蓝制作工艺
- 清代皇帝“康熙”的爱好-成就了举世闻名的“珐琅彩瓷”和景泰蓝
- 景泰蓝的现代新应用:珐琅中的翘楚-斯芬克斯之谜
- 掐丝珐琅怎么读? 为什么叫掐丝珐琅又叫景泰蓝
- 2019春节北京珐琅厂“奉旨”回宫-景泰蓝皇家艺术庙会初二开...
- 掐丝珐琅珍品:复兴的宫廷时尚-现代的景泰蓝国礼
- 2019新年非遗景泰蓝在冰城显魅力,文化创意掐丝珐琅迎新年
- 为什么乾隆最喜欢五彩斑斓的景泰蓝和掐丝珐琅珍宝呢?
- 指尖上的中华非遗景泰蓝 掐丝珐琅非遗魅力绽放迎新年
- 2019中国非遗国礼景泰蓝大放熠彩-掐丝珐琅工艺的兴起
- 工艺美术大师介绍国礼景泰蓝赏瓶制作工序:需要20多人共同制作...
- 景泰蓝大师钟连盛谈景泰蓝:今天的景泰蓝发展处于相对完美时期
- 掐丝珐琅为什么有与生俱来的富贵之气-因为景泰蓝是皇室专用
- 知名的清代铜胎掐丝珐琅佛像有哪些?景泰蓝佛像值钱吗
- 古代掐丝珐琅执壶欣赏-掐丝珐琅价值高吗?
- 景泰蓝价格为什么这么高?2019年景泰蓝的价格会上涨吗?
- 2019中国非遗国礼掐丝珐琅技艺将会大放光彩-景泰蓝工艺
- 为什么一块好的景泰蓝荒料价格数百万-景泰蓝价格多少
- 2019北京皇城最“京味儿”庙会初二开张 景泰蓝“奉旨入宫...
- 2019景泰蓝庙会初二开锣 将“奉旨”带《八骏马》回宫
- 故宫掐丝珐琅收藏品国最具代表性的极品景泰蓝欣赏
- 现代掐丝珐琅工艺介绍与景泰蓝工艺介绍
- 2019初中生冬令营里体验景泰蓝-掐丝珐琅制作工艺
- 2019济南市博物馆宣传非遗景泰蓝文化-让市民享受过年文化大...
- 景泰蓝制作工艺老照片:旧社会制作景泰蓝的工匠

什么样的手工银壶值得入手?银壶--泡好茶的顶级享受
什么样的手工银壶值得入手?银壶--泡好茶的顶级享受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壶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泡好茶,不仅需要优质的水,也需要一把合适的壶,再加上茶艺师的技艺,才能最好地展现出茶的品质。近年来,银壶受到了爱茶人的青睐,随之而来的是银壶质量良莠不齐。
为让读者全面认识、了解银壶,本刊特约华北理工大学教授、蟠龙工艺董事长穆瑞田开辟专栏,以飨读者。
如何选择一把好的银壶?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首创品论银壶的专栏,今天来到了第五期。希望通过专栏的形式,让大家了解银壶、提升认知,进而享用银壶、养生保健、投资收藏。
银壶煮水泡茶益处多多,但市场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那么如何选择一把好的银壶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材质纯度、器物造型、工艺水平、实用性和投资收藏等五个方面考虑。
材质纯度
制作银壶最好采用国标一号板,原料纯度在9999以上,成品纯度可控制在999左右。
银壶材质纯度高低,首先影响使用安全,低纯度的银壶或多或少含有铜、铅等杂质。其次,影响口感,高纯度银壶煮水泡茶甘甜绵软,低纯度银壶则晦涩难咽。再次,影响到加工难度,越纯的银子越柔软,加工难度也越大。
同样的工艺要求,9999纯度材质要比99纯度多费50%左右的工时,但更能体现高品质性能。最后,影响壶的重量,高纯度银壶要比较低纯度银壶厚,而且经验丰富的使用者曾提出银壶厚重,水的韵味会更足。
器物造型
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喜好的器物造型也会有所区别。选择银壶造型的总原则是"整体协调流畅、部件美观耐看";基本要求是壶嘴、壶把、两个壶耳、壶摘五点共面。
常见的壶型有几十种,多以古代器物或生活中常见事物为主,一般情况下底部略大的银壶烧水速度也相应快些。
壶嘴基本可分为弯嘴和直嘴两大类:弯嘴出水相对柔和,直嘴出水比较"冲"。看壶嘴有三项指标:出水流畅性、断流爽利度、水压大小。
壶把(壶提梁)的大小粗细要与壶身大小、形状、重量匹配。一般银壶注水80%,从壶把的前三分之一处握起,壶把要求是壶身稳定不费力。
壶盖大体分为压盖(壶盖覆压于壶口之上)、嵌盖(壶盖嵌于壶口内)、截盖(以壶整体截取一段作壶盖)、包盖(壶盖包住壶口)。壶盖不宜过紧或过松,框量在0.2-0.5毫米为宜。
壶摘虽小,却是壶的点睛之笔、提亮之处。大多数情况下,壶摘不仅制作的灵巧生动,更要能转动把玩,直接把壶摘焊死在壶盖上,省了工费却失了灵性。
工艺水平
制胎、錾刻、组装、后处理等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技术要求。制胎基本要求还是规整,手工壶追求天然形成的感觉,但不可成为粗制滥造的借口。拿壶体来说,常见要求是无偏、无瑕、厚薄均匀。
錾刻如同在纸上作画一样,精美纹饰全凭精湛的錾刻技艺来表现。平錾犹如画界工笔,戗錾如小写意,浮雕錾如大写意。好的錾刻让人赏心悦目,煮水沏茶时增添了一份文化气韵;差的錾刻犹如画蛇添足,还不如光壶。
组装要求各个部件协调统一、不给人突兀感,要求无焊缝、无焊镏、无砂眼。后处理拼的是细心和耐心,一把高纯度精工壶,一定是精心打磨抛光,光面的有镜面效果,通透雅致;亚光面的有绒沙效果,低调奢华。市面有些银壶经过"做旧"处理,有的是为了表面效果,更多的是为了掩盖做工瑕疵。
实用性
无论烧水壶还是泡茶壶,都是实用器,用起来顺手才算得上是一把好壶。顺手,就因人而宜了。此外,还有几个方面要注意。
一是隔热防烫处理。常见的方法是更换壶把材质和包裹防烫物,如壶把换成竹木、铜铁等,或者编上绳、藤条等,都可以防烫。
二是烧水壶的饱和度。饱和度是指在适宜功率炉具上烧水、水烧开而不喷溢时所装下的容水量与壶容量的比值。通常认为饱和度低于70%的烧水壶就不好了。
三是出水流畅。不同种类的茶,对水流的要求不同。岩茶、乌龙茶等高香茶需要水聚、有力度;绿茶、红茶等则需要水流细柔、不能太冲。
投资收藏
一把好银壶,不仅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很强的投资收藏价值。银壶材料具有保值功能,制壶人工则具有增值功能,有时代烙印的银壶则是收藏佳品。投资收藏价值取决于多个方面,最重要的则是品牌。
有人说,有些银壶卖得非常便宜啊,怎么品牌的都这么贵呢?便宜没好货,众人皆知。低价往往代表着掺杂使假、粗制滥造,售后无保障。品牌银壶,从原料到做工,从技术要求到成品检验,从供货渠道到售后服务,都有一整套的严格标准,值得信赖。
拿着如此用心打造出来的银壶泡茶,口感柔和温纯,涩减韵长。
喝茶是门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的艺术,作为雅集场上必不可少的银壶,因此也成为了历代名人雅士所推崇之。
明朝许次纾的《茶疏》中这样写到:茶注以不受他气者为良,故首银次锡。
银壶除了色泽高贵、传导快速、改善水质外,最重要的是它还会释放银离子。在煮水用具中,以煮水用的纯银制壶最为珍贵。
正因为银壶中的水所释放出来的银离子具有的杀菌消毒作用,杀死了茶叶在存放过程中或多或少产生的一定量的细菌,消除了茶叶的异味,改善了茶叶的品质,从而使银壶冲泡出来的茶获得更好的口感。
所以说用银壶冲泡出来的茶更好喝,也并不是凭空造作。
银壶煮水、泡茶的确有着不可小觑的增色效果,它可使水质柔薄爽滑犹如丝绢,口感喉韵更为细腻甘甜,滑顺饱满,不仅扬香性茶之气,亦可醒普洱、铁观音之味觉,这是其他器皿难以媲美的。
"茶器很精美,但重要的不是去盲目追求它升值或是外在感觉享受,我们应该通过美好的银壶去认识美好的生活,同时让自己安静美好。"这是台湾银壶收藏家王秀铭的收藏心得。